经典常谈读后感(通用28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经典常谈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典常谈读后感 1读完朱自清先生所撰写的《经典常谈》一书,给我的感觉不仅仅是所谓的平常地谈谈经典,更是一本对于经典著作的导读。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括了诸子百家、辞和历代诗文的情况。朱自清先生在这部书的序章里也说了,他写这本书是为了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
朱自清先生曾说:“国学是我的职业,文学是我的娱乐。”《经典常谈》讲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典籍精髓,全书不故作高深,内容精辟通俗,读起来明快利落,朱自清先生时时留意这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格外重视这本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而且本书语言流畅,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这样一本看似简单的小书,倾注了朱自清先生许多的心血和对后学的殷殷关爱,汪曾祺曾这样评价他:“渐归简淡,朴实无华,显示出阅历、学问都已成熟。用口语化的语言写学术文章,并世似无,密密麻麻的介绍令人头晕眼花。——好在我坚持下来了。原来,作者们都会在书的前几页设置一道门栏,能坚持跨过门栏的读者,才能观赏到门栏后的莺歌燕舞。
《说文解字》、《诗经》、《左传》,《离骚》、《史记》、《汉书》……这一个个不熟悉的名词总能带给我的心一阵微澜。和先前认为的大相径庭,朱自清先生没有用故作高深的语言描述经典,让人昏昏欲睡;他写下的尽是肺腑之言,有时候读着读着,我的眼前真的会浮现出一位戴着眼镜、斯文亲切的老学者,用自己对经典的热爱为学生诠释辞赋诗篇。朱先生是真心想让学生们看懂、学会,才写得那么简洁明了,轻快明丽。
读完后,留给我影响最深的是诗人屈原。正如朱先生所言,他是一个“缠绵悱恻的忠臣”,我读《离骚》时也能感受到他悲怆忧思的情怀。屈原“上下求索”,表达对楚王的忠心,又为他身边环绕小人而无奈,“求而不得”,最后将汨罗江作为一生的归宿。在读《经典常谈》时,我理解了为何《离骚》多以“兮”结尾:这恰是屈原心中忧思感慨,无奈悲伤的证明呀!
有时候我会想着,我们中学生的一颗热爱文学的心久经丢失在何处了。文学不是那冗长乏味,故作高深的所谓“大部头小说”,文学不是那肤浅轻浮,思想狭隘的网络小说,文学不是那一味迎合大众,毫无灵魂可言的“心灵鸡汤”,文学是魂,文学是从心灵里流淌出来的,澄澈的甘霖。而经典,正是古人们用心、用血、用泪、用灵魂书写的'壮丽诗篇。这是真正的文学。
几千年诗人屈原为国忧思,自甘奉献的灵魂,几十年前朱自清先生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高尚不屈的灵魂,以及现在每一个为文学经典而努力奋斗,热爱经典的人的灵魂,汇聚在一起,护佑中学生通往经典之路。
再此引用诗人屈原的一句诗词,唤醒我们少年对经典的追求:“魂归来兮!”
经典常谈读后感 11这本书是由我国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撰写的,全书共。初闻书名,我心中倍感无趣————定是些介绍无聊古书的文章,但受好奇心的驱使,我翻开这本书,当然,若没有这次的“好奇心”,我也不会开启阅读中国传统经典名著的大门。书中介绍的古籍所运用的语言虽枯燥,但先生却结合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如在忽然就没了,戛然而止,给人一种根本没写完的感觉。也不知道当时的向导类书籍都是怎样的标准,或许可以从学术史和教育史两个方面研究一番。两篇“指导大概”倒是详细多了,但主要是谈文学、谈写法。尤其是柳宗元的封建论,本涉及到郡县封建之辨的重大问题,然而作者只是在最后提了一点点,反而费很多笔墨讲文体之类的,给人感觉拐到旁门左道上去了。不过这点不是他的问题,主要是我的兴趣不在文学上,跟他的着力点八字不合,故而看得昏昏欲睡。全书就当是读了个近代学术史的材料吧。
经典常谈读后感 15今天在我家的书店买书,书的封面还是那么的醒目。我看过之后,真的很感动。我的妈妈告诉我,《经典常谈》读了两遍,其中一遍是一本《经典常谈》,一本是《论语》。
《论语》一书是孔子的弟子、弟子和弟子共同成长的故事,它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述了孔子的仁爱和学习的基本原则。
孔子的《论语》一书,是儒家学派中的经典之作,它有着许多的经典,它的内容十分的丰富多彩,包括论语、孟子、三国、天书等等,其中论语包括了孔子思想、学说、伦理、伦理和道德等五方面内容。论语的内容十分的丰富多彩,包括了孔子教学等方面的内容,包括了孔子治学思想、学说和教学思想的传播、道德理念的`渗透、思想精髓的培养、思想理念的形成、教学方法的创新及教育的创新等内容。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思而后行。这些话,说的是孔子是非常有道理的。孔子在学习的。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朱自清先生竟然把国学写活了,他的语言平实自然,浅明而切实,我情不自禁地一章一章地翻看下去。其中最触动我的当属《辞赋第十一》。
《辞赋第十一》讲的是屈原与《离骚》。一句“屈原是我国历史里永被铭记的一个人。”将我的思绪拉回到了两千多年前的那个时空。屈原是个缠绵悱恻的`忠臣啊,是一个浮游世外、清白不污的节士啊。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让我体会到了屈原对于楚怀王变心的埋怨。“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及信馋而怒。”体现了屈原的憋屈与无奈……也许屈原没有错,也许楚怀王也没有错,他们只是遵循自己的本心罢了。
屈原也许感慨过自己生不逢时,若是生在中国强势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在,他也许会欣慰吧。从建国初期的一穷二白,实力弱小到现在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军事实力走在世界前列,我们仅仅用了70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200年的道路。
也许屈原在楚怀王听信谗言时候十分无奈吧,但当今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再也不是谁的一言堂了。
可是……可是时光永远的留住了屈原,《离骚》也成为了他生命中最后盛放的烟花。
恍惚了一下,却是释怀了。屈原的爱国情浓厚之深令我汗颜,也令我敬佩。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学习屈原的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读完朱自清的《经典常谈》,我仿佛同古人来了一场跨时空的对话。就让我们一起品读经典,在历史的长河里遨游!
经典常谈读后感 22一本讲述中国古典文学著作的名书,一本带你品味中国古典文学的名书,一本伟大而神奇的名书,在初二这一学期走进了我的学习生活,它便是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
儿时的我便就喜欢在浩瀚的书海里遨游,去探索新知,去寻找奥秘,每一本书都有着它独特的魅力。现如今在我眼前就有这么一本神奇的书,会吸引着我在书海中求索、吸收、消化,萃取各书之精华,最终凝成了这本我正捧在手心里的《经典常谈》。
人犹如沧海一粟,但集天地之精华。《经典常谈》就犹如浩瀚书海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书海之中光彩夺目。
说起《经典常谈》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值得让我们去细细品味。走进《诗经》,我们仿佛走进了远古时期那繁华的.都市,赏析着伴有美妙音乐而唱出的那富有韵律的诗,总会令人心旷神怡,久久陶醉在其中。再品《史记》,朱自清并没有在谈《史记》中,拿那些千古流传的传记本说事,而是在《史记》的大身影下,刻画出了司马迁那虽弱小但顽强的身影,和他那不怕吃苦、面对酷刑,忍辱负重、奋勇向前的精神。让人不禁想窥一窥他笔下的《史记》那“无韵之离骚”的华彩。
朱自清先生的这部《经典常谈》总会让人感到一种似懂非懂的朦胧,如果说这本书是一部指南,那么他就是告诉你南边的方向,却又用一层薄雾罩上,让你情不自禁的想走进去看。《经典常谈》无疑是一本亲近人心的书,让你感受到仿佛在与一位知己好友交流,这本书真的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经典常谈》是一部有趣、丰满的书,它讲历史、讲古人、讲文化、它不啰嗦也不说教,而是不经意间让你看到那个角落还放着一些书,它们很老、很旧,但里面却沉淀这许多有意思的东西,不妨让我们再细细品读。
皓首穷经典,青灯书常谈。在读《经典常谈》的每个夜晚,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学者,他伏在案前,耐着性子,把那些宏伟而磅礴的羁绊,一笔一划的写在纸上。他单薄的身形摇曳在光里,那仿佛是巨人的背影……
经典常谈读后感 23趁着这个寒假,我读完了朱自清先生所写的名著《经典常谈》。《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专门为中学生撰写的,因为里面含了许多十分重要的知识,所以它也被立为了初中必读书目之一。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实秋,后又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他是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经典常谈》这本书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些基本知识,还包括了朱自清先生对四书五经的'一些独到的理解。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全书共主要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里》,《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还有系统性的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这本书可谓是满满的都是作文吧知识。
我想,撰写《经典常谈》朱自清先生心中应该有一个宏伟的想法:所有人都能看到这本书,书中的内容也可以启发一般人对经典的无限兴趣,对经典的空前热爱,将他们都引到经典的大道路上,使年轻人们都了解经典传统文化。而我记忆最深的是《战国策》里,苏秦连横失败,“妻子、嫂嫂、父母,都瞧不起他”,于是他发奋努力,夜里读书“倦了要睡,用锥子扎大腿,血流到脚上”,后来合纵功成,“父母郊迎三十里,妻子低头,嫂嫂爬在地下谢罪。”这就是世态炎凉,多少悲从中来,在失意之时,所有的至亲都对你避而远之甚至是出言嘲讽,正因为如此,所以才要加倍的努力,干出一番事业,让曾经看不起你的他们,不得不对你低头不得不向你道歉。这个道理是我在读完整本书后一直记得的。
看完这本书,我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记录经典内容的书,而是一个带领我们在经典大海中遨游的指南针。
经典常谈读后感 24暑假里匆匆观览了朱自清先生的这本《经典常谈》。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漫长的岁月中,先人留下的许多的文化遗产。这些经典多而难读,让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朱自清先生似乎见到了这个,整理了经典,就有了《经典常谈》一书。这部书所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传统的“四书五经”等著作,是群经,史,子,集四部中的一些最广为流传、最为经典的著作。在朱先生的`这本书的书目编排顺序上依次是: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第,文第。书中自序中说“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按照传统的已经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这样的次序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书的宗旨。朱先生也说,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史,子,集就必须先从理解字义开始,所以他选择把《说文解字》放在第一位,真可谓是用心良苦。说起《说文解字》,原先我家有一本,一直没有人看以至于忘记了家里的这本书,后来有需要就又买了一本,放到书柜里时才发现原来那里已经有一本了。《经典常谈》也是这样,假期里想看一本书,一翻,这个书有两本,不同出版社出版。买了一次还要再买一次,想来这书确实是好书啊,就是没有去读它。经常是买了书不读的大有人在啊。在我们的生活里,慢慢地读书、品味书香已经成为奢侈的事物,大人、小孩读点好书不容易啊。
朱先生的这本书被称为“经典常谈”,其实应该是“经典导读”。众所周知,我国旧时的教育就是读经的教育,读经是唯一的项目,新式教育废止了读经。民国后,虽然有读经运动,但是都失败了。在近年的素质教育浪潮中,逐渐地,读经成为热门项目,如我这般的人,读书的时候没有读经典,做了妈妈后,和孩子一起读,虽然没有国学基础,但是朱先生的经典导读应该算是通俗易懂。书是薄薄的一本,即使一些生僻的文字,读起来也不会费很多时间。所以,建议大家有空读一读,从经典文字中去关注华夏文化,就是希望“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
让我们的华夏文化得以更好地流传。
经典常谈读后感 25我读完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一书,该书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囊括了朱自清先生对于例如四书五经等一系列诸子百家作品的独到见解,可谓是国学入门书,让我深有感触。
朱自清先生的这本书的书目编排顺序上依次是:说文解字2020,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书中自序中说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按照传统的已经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所以这样一个比较循序渐进的次序也让读者能更好地来理解该书的宗旨。朱先生也说,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史,子,集就必须先从理解字2020义开始,所以他选择把《说文解字2020》放在第一位,真可谓是用心良苦。
通观整本书,朱自清先生不仅对于每一部著作都做了精辟的解释,其中更包含了他自己独到的见解。读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它不仅仅是所谓的经典常谈,更是一本对于经典著作的导读。
纵观世界,现在全球一体化已经深入我们的内心,世界市场也已经初具规模,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新的文化,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已经越来越少的在关注我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少的家庭会给自己的孩子接受最传统的教育,越来越少的孩子了解我国古代还有如此精妙的作品,当然这也包括我自己。在读《经典常谈》这本书之前,我只知道我国古代有一段时期百家争鸣那段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但我并不了解它们,直到我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我国古代的作品,是我国历史上最璀璨,也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一笔财富。
虽然,我们目前无法改变这些我国的.传统文化正在走向没落的现状,但我相信就目前而言经典是不会消失的。如果我把经典比作一个景点,那么这一景点一定需要一个向导,而朱自清先生的这一本书正好充当了这一角色,他在这本书中详细介绍了何谓经典,更介绍了这些经典可以流传千古的原因,在这本夹叙夹议的书中,我了解了我国古代经典的博大精深。
那么然是经典常谈,那么这也就说明我们不应该却忘记这些经典,因为无论什么时候,学习这些经典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有意义的。
经典常谈读后感 26“我希望有更多人来品读经典。”这是朱自清先生说过的一句话。
《经典常谈》,如其名,就是先生在谈论讲述我国文化经典,且专门为中学生准备的。先生本意是想让我们多品读经典,探寻我国传统文化。中国人自古就有一种求索探寻的精神。
书中的第一章,是谈论《说文解字》这一经典著作的。先生生动地为我们讲述了仓颉造字的传说和汉字的演化,并揭示了一个我从未探寻的问题:仓颉真的能一个人造出字吗?用先生的话说就是:“推出一个圣人,方便统一文字”好似醍醐灌顶。在阅读中,我深刻的感受到自己的增长,不光是知识上,还有品格上。也更加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越读下去,越感到我的贫穷,那种精神上的贫穷,一本本经典著作,之前我从未探寻了解,可它们却饱含了多少知识,一篇篇都是精华。想必须如果我全部读完,眼界也不可能那么低。
更令我感慨的是,中华民族拥有那么多前人宝贵的经验,却极少人会去探寻。《说文解字》中,足足包含了九千多字,能组成多少个优美的句子呢?可人们生活中最常使用的只有三千多字。假如能提升到四千字,文化水平会有多大的提高啊!
时代变迁,现在的中华民族,只有极少数人能有这种精神,这种孜孜不倦求索探寻的精神。中国人才为什么少?少的就是这一种精神!没有这种精神,如何去发展,去创新。像那些伟人,屠呦呦,钱学森,袁隆平,哪一个不是在自己的专业上不懈探索?不探索,就不会有成功。平常学习,老师会给你讲课,讲题。但课下,谁不要去探寻,研究题目的意义研究题目的`意义,谁不要去不懈的弄懂每一个知识点?不探寻,你的成绩如何提高?
先生为什么写这本书?或许他就是看见了当时平民百姓的忙忙碌碌,只为明天怎么活,不是为了提升自己,不是为了如何有更好的生活。所以先生有感而发,写下此书,希望人们可以去求索,探寻,把自己代入更高的领域,让我们去探寻传统文化经典,之后可以一步步提升自己。
读完此书,你是否也感慨万千呢?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培养自己探索求知的精神,探索经典,探索世界,探索更好的未来!
经典常谈读后感 27“经典”二字,在儿时的我看来一直是枯燥难懂的代名词,但如今读了朱自清先生撰写的这篇本《经典常谈》之后,我对“经典”有了不同的理解。
这是一本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其中,令我最深刻的一篇便是《说文解字》了。
这篇文章让我了解到了关于文字的许多知识。例如关于仓颉造字的传说,以及秦时统一文字为小篆,后来又形成隶书等。但最有意思地的还得是“六书”。
“六书”,即“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与假借。”这些用字与造字的条例无一不让我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本书是与历史融汇贯通的。比如“甲骨文”,也称“卜辞”,那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看书之时,我忆起昔日去博物馆的经历。展览柜中那一片片的龟甲与兽骨,无一不镌刻着形态各异的甲骨文,那些文字生动且有趣,使人久久不能移开视线。
我想,《经典常谈》的意义也就正在这里。
一二年级时初识汉字,语文书词语表中的那些字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既有趣,但也免不了有几分枯燥难懂。随着年龄逐渐的增长,父亲常教导我读《诗经》《论语》这些经典的著作。便也更加深刻地体会、感悟到中华统传统文化的神奇与有趣,更加深入、具体地领会到古人的.伟大智慧。
可那些经典中的古文又岂是那么容易理解的?于是通述《经典常谈》,我便了解到了《说文解字》这本由东汉许慎著作的工具书。可以说,《经典常谈》不是一本普普通通的书,它使人们对“经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很伟大的一本书。因为当今社会,不仅仅是中学生,许多中国人对“经典”的了解知之甚少。谈起中国传统的这些文化,属实是无法发表见解。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
源自我自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喜受,又想起朱自清先生写这本书的初衷,我希望当今的人们能更多地去了解经典,传承纪典经典。
当然我也相信,只要每个人都有意识地去感受我们中国文化的经典的丰富内涵,就必定能将这源远流长的文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必定能将这永垂不朽的中华精神发扬下去!
经典常谈读后感 28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
这本书是通知古代经典著名的门径,但对于阅读经历不足或对古代经典没有了解的初中生来说,读起来还是有点枯燥,有点困难的。如果学生匆匆浏览一遍而不加思考的话,读过之后的收获极其有限。
所以,我打算采用先让学生自读,然后师生共读梳理讨论,最后再进行阅读分享。
同学们在寒假里已完成初读,每位同学完成了十三篇阅读笔记。
昨天是本学期开学第一天,和同学共读了《经典常谈》的序言部分。今天开始共读《《说文解字》其一》。
《经典常(july是几月?july代表7月份,英文缩写为jul,共有31天 ,源自于拉丁文Julius(即朱里斯)。)谈》的第一章《说文解字》,主要讲了汉字的创造与起源,汉字是战国时期仓颉创造而成。
秦以前:战国末期,中于文字统一的'需要,进而出现了今颉造字的传说。秦以后:始皇时,文字统一为小篆,又形成隶书:汉末时,隶书白椭圆变为扁方,称作“汉隶”;魏晋之际,隶书变为“正书”;晋至唐朝,又称为“隶书”,称“汉隶”为“八分书”;晋代正书简化形成“行书”,晋代也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
我带着同学们边读边交流。在读到甲骨文时,文中说到了“钻龟”“草蓍”,同学们都不太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就对同学们进行一下“科普”:钻龟和草蓍都是占卜吉凶的方法。钻龟就是钻龟壳后观察它的裂纹,根据裂纹的形状判断吉凶。草蓍是用一种蓍草占卜吉凶。古人认为蓍草是长寿草,活得久了就有了灵性,所以将蓍草烧过后看其草灰的形状判断吉凶,也有拿一把蓍草来数,根据奇数偶数判断吉凶。
同学们听到这些,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似乎觉得《说文解字》也没那么枯燥了。
《经典常谈》共十三章,像这样细细地共读的话,大概要近两个月才能读完读透。我觉得只要能让同学真正走近经典,理解经典,体悟经典,花多少时间都是值得的。
而且在和同学们共读的过程中,自己的理解也会不断加深。所谓常读常新,不就是要在反复阅读品味中汲取新的营养吗?
【经典常谈读后感】相关文章:
老生常谈贵在常谈04-25
常谈(常談)04-29
语文常谈204-30
语文常谈704-30
语文常谈604-30
语文常谈104-30
经典常谈读书笔记02-04
《经典常谈》读书笔记11-02
经典常谈读后感02-15
《经典常谈》读后感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