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优秀作文

读《目送》有感 《目送》读书感悟

读《目送》有感(精选35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目送》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目送》有感 1

7月12日黄昏,读完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当即在***里记录以下文字:“卒读龙应台散文《目送》,许多生命的回应在文字里起伏。抬眼间,书房‘落日熔金’。起身窗前,山色黛青,幽篁冷翠,禾田丰盈。”

《目送》的内容涉及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但最能打动我的是作者对老母亲情感世界的探触和关怀,每每对照,每每感慨,不能自已。

其中有一篇叫《回家》的,因为母亲岁数大了,神志恍惚得很,搞不清现在的时间和空间,常常穿越在旧时的生活场景。作者说:“母亲的回家,不是现在居住的地方,而是对过去的回忆。”目行此处,我几乎流下泪来。

我的母亲年过80,身体状况、言行举止与文中的母亲尤为相似。47岁的我工作忙、身体瘦弱,常常在“子欲养而亲不待”与精力不济之间矛盾、徘徊、挣扎,对于“孝顺”二字做起来难免粗枝大叶。对照作者的善良、慈悲、孝顺,我为自己的.不尽责而羞愧,同时对她陪伴母亲的无微不至而肃然起敬,她是怎么做到的?!

书是好东西,在无意间,迷途的羔羊逢上了向导。龙应台用她的文字让我看清了行孝途中的自己,真的体现了“真善美”的价值,满满的正能量!

7月13日下午三点过,我在书房整理学校的文稿。妈妈不声不响走到楼上,出现在我的书桌前。我抬头,有点意外地问:“妈妈,你来做啥子?”妈妈笑了,像个孩子漫无目的地闲游,突然被长辈问起,略不好意思的样子,说:”你好久都没来看我了。我在家耍得没劲,看到公交车过路,就上车了,到你这儿来坐一会儿。”我笑着说:“妈妈,昨天我还到广福做饭给你吃啦。”妈回答:“真的呀,我怎么一点都没印象了。”然后,她走到临窗的椅子上坐下。瞬间,我发现妈妈一直黑多白少的头发全白了,我立马起身到她面前看脑后的头发,还好,依然青多白少,只是额前和两鬓的白完了。可是那张脸已经老得不像样子:沟壑纵横,色斑遍布,皮茧点缀,而且明显地瘦了。短短半年时间,是什么让她如此焦虑?我想,是担心被子女抛弃的恐惧感吧。

蓦然,我才意识到妈妈的话越来越少。细细想来,我已经很久没有听到她高兴地告诉我们她自以为是的新闻;很久没有听到她说“我要……我要……”。从她屡屡欲言又止的情态我似乎读出了一个意思:你们各有各的事,我说出来又什么用呢,我早成多余的人了。

人老了,吃得好坏、穿得好坏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后人的陪伴。我都不知道这半年多来妈妈的孤独感憋在心里有多么强烈,才会常常打通***后说:“我说什么呢,我想不起说什么了。”今天,她自己坐车到任市来看我,然后跟我说:“你去做你的事,我到街上转转就回去,好久没到任市来了。”我立马提上包陪妈妈逛街。我右肩挎着包,左手牵着妈妈慢走在大街小巷,耐心地听她说路边的房子、开花的紫荆树……耐心地回答她提出的每个问题,仿佛回到小时候,只是角色互换了一下而已。

《目送》来得多么及时,它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岁月忽已晚”,忽已晚啊!我们可曾忙里偷闲,去关注那些也曾绚烂但必将老去的生命,并由此而衍生出对生命的感悟,真实而彻骨。我知道,因了《目送》,久违的情绪被点燃了。

读《目送》有感 2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目送》

这世间的风景,没看多少,却“采下”不少。行云流水间,万物映在眼前,我感到一种美的“逼迫”,即稍纵,即逝......

《目送》的七十三篇文章,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同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空虚,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她的背影渐行渐远。”儿女的渐渐长大,父母的.慢慢老去,早已无力抓住那念想,儿女终究会用背影告诉她:“不必追。”

人影错杂,往往穿梭在不同的、纷乱的人群里,不断回头张望,却早已回不到原点,看不清走过的路。

渐渐明白,有些路,只能自己一个人走。

穿越了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也找不到原来的站点,静静的等待着,地面出现来时的脚印......

不小心,不小心的路过,却让我目睹了父亲、母亲的老,不用说,他们为我,渐渐的老去......

沙中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倒映光下的背影决然的告诉我:"不必念,我们都很好。“

也许,我真的准备要踏上属于自己的路,毅然决然地,告诉自己不要回头......

也许,就是这样,今生的缘分,今生续,不待明日,只恐物是人非事事休。

早晚有一天,必然会接受不想接受的东西,

也许,有些路,就只有自己一个人走......

读《目送》有感 3

寂静的夜,在你光芒闪烁的地方,萤火虫静静散发微弱而温暖的光芒。萤火之光不是为了点亮整个星空,只要默默围绕光源,注释着他就已足够。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轻轻翻开《目送》,淡淡的字迹,暗暗的忧伤,又带着那一丝丝的期盼。字里行间流露的又是一份无奈。看着儿子一次次成长,一点点成熟,一步步离你远去,你却无法挽留,只能目送着任凭他独自离去,等待着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他却没有,一次也没有。你就像只萤火虫,静静守护着那束光源。

那抹忽隐忽现的光芒,似乎照亮一个被我遗忘的角落。紧紧握着***,就像往常一样一个一个点开分组,呆呆地望着每一个或明或暗头像,静静的等待着。也不知是从何时起,习惯了每天点开个性签名,写下自己的心情。明知我的头像永远带着一个黄色的圈中两道横线。一直地隐身,每天盼望着,有人能发现隐身中的我。看着每一个闪亮的头像却从不跳动,一股抹不去的忧伤深深藏在心中。独自躲在房间的角落,暗暗伤心。禁闭的门,悄悄的露出一丝光芒。一声小心的询问:“睡了吗?”为什么是她。妈,她来干什么。偷偷抹去残留脸上的泪水。也不开灯,慢慢坐了起来,恢复成原来的冷漠,轻声道:“什么事。”母亲眼中似乎有丝晶莹,低吟道:“怎么同学又不在嘛。”心中猛然一颤,她,怎么知道。一想却又只剩一声苦笑:原来我一直期盼的,等待的,远在网络所谓的朋友,不曾在我伤心难过时关心过我。而只有我最讨厌,无视的,也是我身边的却是最亲的我的亲人。她们却是永远关心着我的。透过窗,玻璃的反射,那一丝忽隐忽现的光芒闪烁着。母亲的眼不曾移开过我的`身影。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原封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父母从来都不会不关注你,只是他们像萤火虫般,散发着光却若隐若现,但他们却永远环绕着那光源,一直静静凝望着。也许时间会改变,年龄会改变,但不变的是那永远坏绕着的荧光,不管的是父母对你的爱。

不变的荧光,不变的注视,不变的是爱。

读《目送》有感 4

还记得小学的时候考过一句话“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说实话那时我是真不知道什么含义,只是写了几个字“真实,戳中了所有人不愿了解的痛点。”

确实如此。

每天清晨,在车上吃完橙子,擦擦手,伸出去一勾,勾在一起“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兴许那就是送别,当我过那条3米长的斑马线,踏上马路的另一头,转过身时,刹那间,仿佛一下子明白了龙应台所说的那个父女间的送别。爸爸在车里,有时会兴奋地大叫:“点子!你们学校在放那首昨天听的歌!”

我点点头,又转过身。或许爸爸心里也听到我灰色绿色相间的校服背影,对他说:不必追。

每周四一放学,黑乎乎的空气中,都是亮着的,时不时有几根手指在屏幕上划来划去。我看见传达室旁也有一束光——和别的不一样,是镜片的反光,镜片下一双寻找着姚兮远,一双清澈又迷离的.眼睛。我于是跑过,从她的镜片底下溜到她身边,她扭过头:“吓我一跳啊你!”镜片暗了,瞳孔闪烁着微弱又不容忽视的光。

有一天,妈妈不语,像有什么心事,我想起了那句囤积于脑海中多年的话:“我想看你笑,妈妈。”和书里写得一样:“她看着我,微笑了。我这才注意到她穿着黑衣白领,像一个中学的女生。”

我总是把《目送》想成《看见》,因为柴静和龙应台的文字都有万丈豪气,可以看破不说破,犀利又不尖锐,总在最顶端,快达到极致时突然果断地回头转身。

《目送》同时也可以看出她的款款深情。

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她说:可以让时间慢下来的——除了亲情,便是旅行。“海风习习,明月当空,飞外木的细叶在夜空里飘散,像落花微微。”

笑,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而那个母亲,痴呆了的母亲的女儿不哭也不笑,她很平静,像个医生面对临死的父亲一样冷峻,却又不乏温情。

“你来看此花时”,我采下每一朵美好的花——被美丽逼迫摘下,可摘下的那一瞬间,美好稍纵,即逝。

龙应台说:这本书,《目送》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也是告诉所有热爱美好的人:珍惜当下,过去的不必追,未来的稍纵即逝,只有当下,你实实在在踏踏实实地握在手心里。

读《目送》有感 5

这是一本深情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龙应台的散文,似是一场经久不散的季候风,席卷了我的心。回忆总是撕扯年华,悲伤亦是染指流年。年少轻狂的我们,总是习惯于棱角鲜明地抵触着父母的爱,恍然如融雪时的河流,冰块相互碰撞着,发出钝钝的声响。唯有将那棱角磨平了,才能真正飞外,那龙应台所讲的所为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个时候,你才能真正变得成熟。

多少感情,总是“因为飞外,所以慈悲”。以前年少轻狂,总是认为世界不公平,甚至一切都不能原谅,个人的感情潮湿了虚无世界里愈加虚无的心灵。等细致地读完了《目送》,我才清晰地认识到:的确,有些事啊,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口,只能一个人闯;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只有当一个人能够独立地学会一个人走,一个人停,一个人哭,一个人笑时,才能发现真心,才能飞外真爱。

突然想起一篇微小说:小时候,母亲总是牵着她的小手,一起散步;长大后为了梦想,她越发忙碌;一天饭后,母亲问道:“今天一起散步吧?”她摇了摇头,母亲轻叹离去。三个月后,母亲病逝;看着黑白照片里的母亲,她哭道:“妈,我们去散步吧。”那些离散的岁月,永远无法重新回到自己身边,那暗淡的韶光,却会久久缠绕心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目送》带给我们的回望。

我们都是买了单程车票的`旅人,再也不可能搭上回程的旅车。时间的的确确是最后的法官啊,那些留在底片上的样子,从黑夜到白日的转变将时间记录在了幻影里。面对岁月的流逝,父母的老去,我们作为子女的,也要像父母目送儿女一样,回馈父母啊。正如龙应台所言,做父母也是存在“有效期限”的,做子女更是如此。

读《目送》有感 6

想看《目送》有很久了,一天在图书馆发现这本书时,我像个孩子一样,十分开心。

后来,才发现,龙应台有三本书作为一个系列,目送是其中一本,但我不知情,把最后出版的《目送》读了。假若我按顺序来读,会不会有另一番感悟呢?

不得不说的是龙应台的文字有种给人清新的感觉,随着阅读的深入,她的文字仿佛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把亲情和对岁月的思考编成了一首曲子,若上了年纪或有一定生活感悟的人,一定会有种悲从中来的感觉。

可能我的年纪尚小,对很多事情的了解不透彻,对亲人的离世没有痛苦的感觉(除了外公的离世),但当龙应台写到父亲渐渐老去和父亲安静地离世时,我想到了妈妈,妈妈对此一定会是痛苦的,我的心也有所体会。更多的是,我设想了几十年后,当我看到自己的父亲渐渐衰老时,我会有种无力感,因为我没有能力扭转生死。小时候,我对死很恐惧,所以常常幻想自己能够长生不死,或科学可以进步到每个人都不死。但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经历了外公的去世,我却发现现实是那么地苍白无力!

龙应台的文字,除了感动外,还有警醒,他提醒我们:不要想得太迟,不要明得太迟,不要爱的太迟。

因为这些都会走得很快。

读《目送》有感 7

这个寒假,我读了著名女作家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它,是一本适合三代人共读的人生之书。 《目送》收录的七十三篇散文,写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儿子的成长单飞,朋友亲人的离散牵挂,兄弟的重逢携手整个寒假,我虽然只读了其中二十六篇。

这个寒假,我读了著名女作家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它,是一本适合三代人共读的人生之书。

《目送》收录的七十三篇散文,写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儿子的成长单飞,朋友亲人的离散牵挂,兄弟的重逢携手……整个寒假,我虽然只读了其中二十六篇,却已经深深感动。

同名主打篇《目送》,给我的感受最深。这篇文章分成两个段落,吹得沙沙作响,它们跳跃着好像在开着玩笑。妈妈依旧只关心我的学校犯的错误,那时没有人知道我怎么想,没有人知道我有多难过。我内心的呐喊是:一点儿也不想长大,想要一切都如意,没有难题和烦心事,想要妈妈温柔的安慰。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上天像作弄一般,硬是和我反着来。老师的有色眼镜、与同学相处的不愉快,一时之间都让我束手无策。还记得妈妈当时耐心地开导我:“要学着长大,即使不喜欢也要学会面对,成长这条路只能靠你自己走。”

学会面对一次又一次的离别,学会如何为人处世,学会冷静面对每一件事情,学会受到委屈勉励自己,也许在安静的夜晚会流泪,但在一个人的道路上一定会越挫越勇。挫折,困难,总有不能与朋友分享的东西,只能靠自己。

不仅仅是成长,人生这条路也是要自己走。即使是全世界都在对立面,所有的不平等和委屈都对着你,你只有一个人,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读《目送》有感 33

目送?目送什么?为什么要目送?

我也不确定我有没有找到答案。

时间总是在悄悄地流逝,有些事我们没法控制,只能静静地在一旁目送着,比如时代的变迁,孩子的成长,还有,父母的离世。在目送这一方面,我特别欣赏龙应台的做法。

作为一个在五十年代出生在台湾的人,龙应台的人生经历一定不凡,目送着时代的变化,她的感触一定很多吧,不知道为了适应这变化要付出多少。现在的她回想过去,一定会惊讶,这变化也太大了吧。就像我们现在想象未来,谁知道到时会发生什么,谁知道到时我们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因为我们没法凭一己之力改变整个时代,没法决定未来。我们能做的只有目送。

论变化就得谈到成长。从天真懵懂的.童年到朝气蓬勃的青春,这或许是最让父母头疼的阶段了。儿时的不懂事总是给父母添很多麻烦,一定有很多父母以为长大了就好了,不用操心了,可他们忽略了青春的叛逆。她想像以前一样牵着儿子的手过马路,可他拒绝了,她问他为什么,他只说我已经长大了。她想,对啊,长大了啊,他已经不是小时候那个他了,我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了,我要做的只是目送就好。

看着孩子一步步成长,父母也在渐渐老去,离别的时候总要到来,这谁都知道,但每个人真正到了那个时候,总是会想,这一天怎么那么快就来了。最煎熬的时候或许就是看着父母一点点“退化”,慢慢的听不清了,慢慢的不爱说话了,慢慢的不会走路了,慢慢的,没有一声再见就走了。这能怎么办呢,即使心里有万般个不愿意,也不能阻止这注定要发生的事,最好的方式就是静静的目送吧。

不必追,只需默默地目送,就够了。

读《目送》有感 34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摘自《目送》

对于父母,总是觉得那是自己坚强的后盾,是自己的避风港,从未想着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他们的依靠。因为初中就开始住校,所以对于家的眷恋也逐渐减少。毕业后,最终也是选择远离家乡的城市工作,过着一年回家两三次的生活。对于这样的生活自己并没有觉得不好,甚至是觉得充满了自由。与家人的.联系更多的是***,可是就是***联系也是老妈打***居多。每次与老妈打***,总觉得老妈很罗嗦,大大小小的琐碎事都要一一报告,自己心情好的时候,或许能静下心听。

可是,对此,老妈却乐此不疲。有时候,老妈打***过来也会哭诉一番,大约是工作的不顺心或者其他一些不开心的事。又或者,老妈打***过来就一些事情慎重的问我的意见甚至有时希望我能做决定。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原来我们的位置已经“互换”了。

小的时候,每次放学回家吃饭,我总是饭桌上最后一个吃完的,因为总是在饭桌上不停的说着学校发生的事情,全家只有老妈一个人有耐心听我讲完。遇到委屈也是一样边哭边倾诉。现在的老妈所扮演的角色多么像当年的自己。原来父母也不是一直很强大的,他们也有老去的一天,也有需要向我们倾诉的时候,也有需要依赖我们的时候。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做好这样的转换,做一个很好的倾听者。可是,我希望能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读《目送》有感 35

人生是由一场又一场的别离与相聚组成的,而孩子与父母尽为前者。

十三年前,父母的面孔在我的脑海中一直是浅浅的存在。我与大多数人尽同,生活在一个古朴的小镇,伴随着年迈的长者们静静地生长在这片土地,在槐树底下听尽“南柯一梦,精卫填海”,踏尽小镇的每一寸土地,寻遍每一处花的存在。这样的我很幸福,很幸福……但一直有个深深的期盼,去往那光芒万丈的大城市。并不为了那份繁华的诱惑,只因那份来自父母,从那遥寄过来的爱。

每当那辆从远方缓缓归来的车停在那棵槐树旁时,心中的喜悦就如蜜一般溢出,停滞在我那红扑扑的小脸上。而这一次我深深地明白他们的归来是因为有一份离别,一份与“南柯一梦,精卫填海”的离别。深深记着那一天,只有静与黑笼罩在病房内,每一次机器正常运作的轰鸣声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份庆幸。

当读完《目送》后的`那个晚上,我的脑海就一直显现着这个场景久久不见散去。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的拐角处。他那背影仿佛正在说:不必追。”这段话伴随着灯光打下,我回忆了许久。爷爷奶奶与父母的离别是这般无奈。我们每个人都站在时光轴上,而时光却把至亲的人推开直到我们无法再去眺望……

而真应当“不必追”吗?我不欣赏这股凄凉,终有一天我与父母也会站在那个十字路口,而我会勇敢回头站在父母身后,静静诉说: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到老!

【读《目送》有感】相关文章:

读目送有感11-08

读《目送》有感12-31

读《目送》有感【热门】05-02

【精】读《目送》有感04-30

【热门】读《目送》有感11-14

读《目送》有感【荐】11-14

读龙应台《目送》有感09-25

读《目送》有感【推荐】04-29

读《目送》有感集合12-13

2022读《目送》有感04-12